时间(GMT+8:00):2022年11月25日 19:30-23:40
线上会场:ZOOM参会(房间号 858 0714 2179)|B站直播|Youtube直播
论坛组织:叶甫纳
主持:叶甫纳
与会嘉宾:李洋化梦,宋轶,豌豆黄小组,孙晓星,周姜杉,傅丰元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线上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https://app.sli.do/event/kayuV177BcYr88fMHzwgBN
引言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以“去中心”为话题。但不得不承认,北京时常就是那个“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使命是成为“中央”。“地方性”本是一种区别于中央的存在,也让京城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地方性”。从元大都,顺天府,北平到北京,首都北京的宏大历史叙事,某种程度上,由具体的每个细节汇聚而成。北京是一个舞台,来自各地“地方”的特点和个性在这里受到审视和检验,有可能大放异彩,也可能缺乏有效性。北京混杂,包容,多元,随意又严谨肃穆;庞大的城市看似严密,却仍有其包容和流动性。生活于斯,欠佳的空气和并不舒适的生存环境,仍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的不息的人,自有其生存策略,在“中心”里斡旋,暧昧和博弈,“爱谁谁”的生活着。
北京拥有着各项资源的稳定和先天的优势,也使其负有做出可全国推广范例之责任,在此处,引领乃是一种必须,而非一种努力达成的可能性。这的机构往往其施行稳健,谨慎而相对保守的策略。而即便这些中心化的系统内,也经常出现创新者的和破圈之人。如最早的一条64K的国际专线(NCFC)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IHEP)主持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瀛海威时空等。北京也是最多互联网“大厂”的地方,如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新浪,快手,搜狐,360,爱奇艺,去哪儿网,知乎,豆瓣,当当,58同城,陌陌等;国际企业也首选中国分部在此落脚,如微软,谷歌,亚马逊,印象笔记,爱立信等。更不要说数不清的独角兽公司和初创企业。北京是由上下班期间蜂拥的打工人组成的,这里的生活空间被折叠,忙碌中的普通人的看似生活在中心,却也最疏离于中心。
生活在潮流中心的北京,不乏一种藏于内心的压力,一份渴望的急切,亦或伴随着一颗就此生活在边缘的决心——地下的,混杂的人群聚落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北京是中国最早产生职业艺术家的地方,逐渐形成了最大规模的艺术群落和交流的文化氛围 ,也是北京实验性与输入的来源。像电视节目里描述的那样,通过艺术梦想在这生存下去——无论以什么样的条件方式。北京曾试图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中心,作为文艺生活的发详地,大到国家级的美术馆,媒体,演出中心,小到胡同、旧厂房和村落的替代空间,livehouse,小组以及博览会,拍卖行,音乐节,书展,电影院等。“京圈”为大量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娱乐及至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心安之处是吾乡”,无数人投身的一座城,不仅是奋斗之地,更是生活的家园。面临环境、资源、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创业等变化的城市转型的压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排名远不及南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同为居住在城市边缘的艺术家们,也因为城市发展,艺术区的拆迁更替 ,市场的动荡,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中心的转向,考虑迁移到更“宜居”的地方。“向北京”曾是每个小镇青年辗转反侧的梦想,时至今日,“北漂”的念头是否依然迷人?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北京场,将邀请几位在京艺术家,创作者及社群组织者,一同探讨彼此的实践,城市的特异性和在被折叠的城市中“安心”的可能。
与会嘉宾
👈 宋轶
策划人、写作者、影像作者,运营北京独立空间“激发研究所”,新工人影像小组成立人之一,“Bloom 绽”艺术与建筑集体策展小组发起人之一。
分享主题:我的朋友王德志、他周围的工友,以及我们的新工人影像小组
内容摘要:#新工人影像放映 #打工人群体的五个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斗争问题、性别问题、美学问题) #田野实践分享 如何连接他人
👈 周姜杉
艺术家,屏幕间 SCREENROOM 创办人,PPPP 新媒体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周姜杉的创作涉及网络社群、媒介环境和叙事,通过符号对特定场景的建构讨论媒介环境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以及知识生产的形成和演变。周姜杉 2022 联合发起奥地利中国数字加密艺术节,2018年担任NOVA交互新媒体艺术大奖复审评委;周姜杉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展出,包括伦敦V&A、鹿特丹V2不稳定媒体、巴黎LE CUBE、香港艺术中心、北京CAFA美术馆。周姜杉拥有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硕士学位。
分享主题: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
内容摘要:《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以对屏幕作为一种媒介对内容的定义开始,讨论数字内容终将成为脱离物质成为其自身标的物发展过程。以及屏幕间作为艺术引擎、屏幕间作为社区链接、屏幕作为交易平台三个方面分享屏幕间创立至今对中国数字社群文化的参与以及回应。
👈 傅丰元
编辑,内容创意策划人。他于 2020 年创立「灵感买家俱乐部」,这里有一群独立创造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
分享主题:一起各自玩,以一个创作者社群为例
内容摘要:#把彼此当做方法 #漫长的过渡带 #爬同一面墙
👈 李洋化梦
实验艺术家,梦工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他的创作所关注的,是在持续32年的自他梦境记录与收集基础上,一系列艺术、科学、社会学与神秘学实验。“神秘美术课”与“梦研究所”项目发起人。曾经在长征空间、空间站艺术中心、独角兽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参与了成都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不准停电等一系列国内外群展。开设了“超现实艺术解析与创作”、“全观性素描”、“人类的装饰”等一系列课程。
分享主题:在美术学院做梦
内容摘要:#关于艺术,我这样教 #从作品中反映出的城市地理 #豆瓣的艺术社群
👈 豌豆黄
豌豆黄包含豌豆黄艺术小组、艺术周边品牌Peas of Cake、和/pi:s/豌豆黄空间,成立于2020年。设立小组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共同创作、自由创作,以及跨学科交流。我们的创作不限于任何媒介和主题,秉持着流动的概念,欢迎任何有意愿交流的朋友参与。
/pi:s/豌豆黄空间设立在北京朝阳高碑店,是女性及多元群体友好空间。空间内会定期举办活动,平日也开放作为歇脚、闲谈和放松的驿站。这里不只有艺术,我们关心每一个人,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
分享主题:2022年做女性空间不可能
内容摘要:#空间实践 #北京人在北京
👈 孙晓星
出生于1986年,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副教授。他以“赛博剧场”的概念开发了一系列作品,融合流行文化元素、场所和表演性模式,既可以在游戏、视频直播应用中在线进行,同时也可以离线进行,或者向现场观众展示,曾受邀于多个国际艺术节中上演及展出,包括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京都国际舞台艺术祭、阿德莱德澳亚艺术节、里斯本新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上海双年展、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等。他同时从事剧场研究,主编出版了《再剧场:独立戏剧的城市地图》,曾在《戏剧》《戏剧艺术》《戏剧与影视评论》《艺术界》《艺术世界》《艺术与设计》等刊物攥写和发表文章,并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东亚文化之都、歌德学院、韩中戏剧交流协会、澳门华文戏剧学会等邀请参加学术会议演讲。
分享主题:表演末世
内容摘要:#地下戏剧 #漂流网咖 #快手启示 #末世主义
议程
时间 | 主题 | 发言人 |
19:30-19:40 | 主持开场 | 叶甫纳 |
19:40-20:00 | 在美术学院做梦 | 李洋化梦 |
20:00-20:20 | 我的朋友王德志、他周围的工友,以及我们的新工人影像小组 | 宋轶 |
20:20-20:40 | 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 | 周姜杉 |
20:40-21:00 | 一起各自玩,以一个创作者社群为例 | 傅丰元 |
21:00-21:20 | 2022年做女性空间不可能 | 豌豆黄 |
21:20-21:40 | 表演末世 | 孙晓星 |
21:40-22:00 | 中场休息 | |
22:00-23:00 | 圆桌讨论 | |
23:00-23:40 | Q&A |
关于组织者
👉 叶甫纳
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目前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博士在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叶甫纳的作品反映了她对日常生活中多重现实关系的思考。她着重于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权威和多元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引伸。近年来她更多的对通过互联网组织参与性艺术项目感兴趣,在“展示癖”系列项目中,她用自己模仿一个“机构”,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创造性体验。 近期展览包括“We=Link: 十个小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东郊记忆;“从手到手”,诺丁汉艺术中心,英国;“替代影院”,METRO PICTURES画廊,纽约。
第七屆網絡社會年會 2022年11月20日-28日